对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研究来说,传统采沙方法依靠人力取水,采样时间间隔长,获取数据效率低。
坐底仿生水沙观测系统的投放,标志着我国山区河流水沙监测进入了高时间分辨率全过程监测的新阶段。
所谓仿生,就是指系统形状像一条鱼,能匍匐在水流很急的水底,这种系统和技术可以搭载水温、浊度及
压力传感器等多种观测设备,以此实现对河流水文特征及动力条件的分钟级连续观测。目前,该技术已经
应用于对青藏高原河流沉积物来源、组成及从搬运动力过程开展超高时间分辨率定量化研究中。
根据这段文字,坐底仿生水沙观测系统:
A.是我国第一套监测山区河流水沙的系统
B.探测结果可以为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C.可以自行漂浮在水中对全流域进行监测
D.实现了对河流水沙沉积过程的连续监测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原文“标志着我国山区河流水沙监测进入了高时间分辨率全过程监测的新阶
段”,说明此前我国已经存在山区河流水沙监测系统,选项中“第一套”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B项“为
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无中生有。C项对应“所谓仿生,就是指系统……能匍匐在水流很急的水底”,文中
是“匍匐”,选项中“漂浮”属于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D项对应“所谓仿生,……实现对河流水文特征及动
力条件的分钟级连续观测……该技术已经应用于对青藏高原河流沉积物来源”,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文段出处:光明网《雅鲁藏布江底,有条“鱼”在凝望沙的迁徙》
【资料】
①几百万年前,气候变化导致森林退化,人类祖先被迫走出森林,到草原上生活。这被认为是人类与其生
活在森林里的类人猿亲戚们分化的关键时刻。传统观点认为,在草原上,猿人们很快过上了狩猎者的生活。
作为灵长类生物,他们并不具备强健的肌肉和锋利的牙齿,仅凭体力很难成功捕获猎物,不得不依靠精细
的社会分工进行合作,并通过发明各种工具和武器捕猎求生。捕猎所获肉食,使得他们获得了丰富的蛋白
质,对大脑发育也有某种助益。总之,狩猎的生活方式最终塑造了我们目前熟悉的人类。
②然而,这个观点也并非没有漏洞。在原始人类究竟是否为狩猎者这个问题上,学界始终有不同意见。唐
娜·哈特与罗伯特·W.苏斯曼就在他们所著的《被狩猎的人类:灵长类、捕食者和人类的演化》中提出了“人
类猎物假说”。他们认为猿人不是猎人,而是各种食肉动物的猎物。这个假说有不少证据支持,其中最有
力的证据是原始人类遗留的骨骼中经常包含明显的被啃咬的痕迹。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头
骨底部有巨大破口,研究者曾一直认为这个现象证明了北京猿人有“人吃人”的习惯。实际上,这一损伤更 好老师,好课程,好服务!
26
可能是鬣狗啃噬造成的。在远古时代,有些种类的鬣狗体型巨大,完全有能力咬碎猿人的头骨。
③那么,“原始人类是各种食肉动物的猎物”这个假说对于解释人类的进化又有什么意义呢?哈特和苏斯曼
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比如,他们认为语言可能起源于声音警报,在此声音信号系统上继续发展,便慢
慢奠定了语言形成的基础。支持“人类猎物假说”的学者认为,人类形成复杂的大脑功能并不是为了更好地
协调狩猎行为,而是为了挫败食肉动物的攻击。具有一定智慧的复杂大脑可以使原始人类更好地互相协调,
及时制订躲避乃至反制策略。
④除了上述“人类猎物假说”,还有另外一种假说,即“人类长跑者假说”,该观点认为原始人类很可能属于
一种本着“机会主义”生存原则的食腐动物,需要长时间在非洲草原四处游走,寻找新鲜的动物尸体食用,
这个假说可以解释现代人类为何具有较强的耐力,虽然人类的冲刺能力不如很多食肉或食草动物,但是如
果在炎热的非洲草原上进行万米长跑比赛,大部分哺乳动物会输给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的
骨骼与韧带结构更适合长距离奔跑。人类还可以高效利用分布于全身的汗腺来控制体温,防止在炎热环境
下长距离奔跑导致的躯体过热。此外,直立行走的姿态和人类的胸腔结构,使人类能在奔跑时更好地调节
呼吸。
⑤实际上,在上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生态位并非一成不变,上述假说也许都不全面。真正的人类
故事很可能是古老的猿类从猎物和食腐动物向猎人演变的过程,他们作为“猎物”“食腐者”所进化出的一些
特征,比如为防止被捕猎而形成的复杂社会网络、为了适应食腐生活而逐渐形成的适合长跑的身体结构等,
很可能也为后来人类成为“猎人”打下了基础。当人类祖先真正成为合格的猎人之后,智人也就登上了历史
舞台,改变了其他各种生物的命运,也让整个地球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辑:zhouqianli)